【欧洲考察】第三站·德国|世界顶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考察

发表时间:2024-07-22 16:40

考察团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德国,其以"工业4.0"和"隐形冠军"闻名,体现了其在全球高质量工业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得益于德国高校与企业间的紧密产学研合作模式,据统计,平均每100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200多个合作。企业对高校的长期投入带来了显著回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超过80%,每年为地方经济贡献约1900亿欧元。这种合作不仅解决了高校研究经费问题,还通过市场化科研成果,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慕尼黑工业大


图片
考察团先来到了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其创新理念和成果转化策略尤为值得关注。TUM始建于1868年,是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学之一。TUM以创新和创业精神著称,被誉为"创业型大学"。其核心理念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并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TUM通过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校在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工程学等多个领域进行前沿研究,为创业提供技术支持。TUM鼓励开放、多元化的文化,并通过广泛的学生俱乐部促进学术、商业与创业、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TUM创业中心的创业导师Magnus Baumann向考察团分享了自己从创业者到辅导超过80个创业企业的历程,并介绍了TUM创业中心的三大支持平台:TUM ForTe、Unternehmer TUM和TUM Venture Lab。这些平台自20年前成立,旨在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培训和专业服务,使创业企业存活率超过60%。其中Unternehmer TUM提供资源、支持和指导,助力学生和研究人员将创意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项目。Unternehmer TUM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创业中心,其独特之处在于覆盖创始人从想法到IPO的整个旅程。Unternehmer TUM每年培育50多家初创企业,包括FlixMobility、Lilium等成功案例。借鉴硅谷模式,Unternehmer TUM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显著提高了初创企业的成功率。TUM的创业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也为社会带来创新和进步的动力。
工研院常务副院长柳景青向Magnus介绍了浙江大学和考察团的情况,对创新中心的架构、团队、管理体系以及和TUM的支持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党委学工部的吴维东副部长对Magnus团队、创业中心中各种培训项目的情况,以及提到的创业企业可以申请的政府基金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仇婷婷副主任和Magnus讨论了他所辅导的80几个企业的情况。人力资源处的杜悦副处长对TUM针对教授和学生的创业政策进行了深入了解。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翃对TUM在政府扶持资金方向对创业企业的支持和Magnus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了解了如何显著提高创业企业存活率的培训体现及具体课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弗劳恩霍夫协会


随后,考察团来到了弗劳恩霍夫协会,该协会在德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有着重要作用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的,其与工业企业紧密合作,每年参与6000到8000个工业项目,研究合同收入占其预算的35%。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协会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带来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协会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推广的完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政府、大学和企业各司其职且紧密协作。
弗劳恩霍夫不莱梅研究所的所长Andreas Groβ教授、总部国际部的Xuan Katheder女士和学院的Frau Lena Barahona Neri女士接待了考察团。他们分别介绍了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概况、运行模式、成果转化途径以及其特色培训体系。成立于1949年的弗劳恩霍夫协会,由60个研究所组成,拥有约3万名员工,专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研究所分为七大科研联盟,每年研究预算达30亿欧元,其中75%来自科研合同。协会以其技术创新和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而闻名,如太阳能研究所的聚光电池技术。衍生公司的成功率高达90%。通过创新聚集区,弗劳恩霍夫协会实现了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
工研院童哲铭副院长介绍了浙江大学以及成果转化方面的情况。双方就两国成果转化体系的异同、大学做转化和弗劳恩霍夫做转化的不同进行了讨论。工研院常务副院长柳景青对弗劳恩霍夫的经费来源、和德国高校的合作机制、弗劳恩霍夫对员工的创业支持政策以及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和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史红兵介绍了浙大的经费组成,并和教授讨论了弗劳恩霍夫独特的经费来源设计,确保了其必须链接企业和高校的特点。人力资源处的杜悦副处长详细了解了弗劳恩霍夫在和高校的合作模式及教授的人事管理制度。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翃对弗劳恩霍夫完备的培训系统进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陶院还介绍了浙江大学柏林创新中心,并与Groβ教授达成了后续合作的共识。双方将以培训和在中国实施弗劳恩霍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促进双方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共同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束语

图片

收获满满的欧洲顶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考察之行到此画上圆满的句号。在本次的考察之旅中,考察团深入学习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这些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了创新生态,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及建立了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机制,展现了高校与产业界的产学研合作、自由探索精神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些模式和经验将为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考察团在访问期间与St. John's Innovation Center及弗劳恩霍夫协会等多个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未来双方计划以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海外创新中心为基础,开展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图片
图片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园一路18号,浙江大学紫金众创小镇D4-4号楼 联系电话:(+86-571)89995070 传真:(+86-571)89995070

Copyright © 2017 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0011689号-1